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发展 >> 课程建设 >> 正文

《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族元素》教学反思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9-23 浏览次数:317 次

《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族元素》教学反思

“公开课不应该是人人都说好的课,它可以不完美,它应该是引起争论,输送一种价值和理念的公开课。”以前文所提及的公开课为例,在选题时我曾有过几次犹豫,最初是想选择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那个单元,因为此选题曲目集中,属于政治性强的主旋律作品,而且又有现成的教案和课件可以参考,随后又想选择古琴欣赏单元,因为觉得古琴的意境深远,很能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最后又发现高中生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在音乐组讨论会上,对于我的选题大家各抒己见,谢丹老师说:“无论选什么题目,要有新意,要有你的特色”,冯铮老师说:“内容要集中,不能太散”,最后,教研组长侯长江老师说,“无论大家说什么对你都是一个建议和参考,最终你要坚持你认可的东西,努力做好就行。”

最终选择流行音乐单元并把题目定为《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族元素》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流行音乐的选题符合中学生的欣赏兴趣,容易引起共鸣,其次,在音乐日益商品化、大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流行音乐逐渐呈现出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状态,让学生对其甄别、鉴赏无疑具有现实批判意义,最后,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出现了一种“民族化”的倾向,这对于长期以来唯欧美、日韩音乐为风尚的欣赏习惯是个突破,值得探讨和提倡。在曲目的选择上,我摒弃了课本上早已不再流行的“流行歌曲”,选择了学生相对比较喜欢的歌曲《青花瓷》,然后通过萨顶顶的《万物生》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世界音乐”的概念、特点以及传播方式。客观地说,这节公开课并不完美,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互动环节不够自然流畅,一些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但我很欣慰,在公开课教与学的准备过程中,我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感悟许多。我不敢说输送什么价值和理念,但如果要说这节课的亮点和创新,我认为是“世界音乐”的引入和探讨,学生由最初惊讶于萨顶顶的唱法和民族风格到困惑于它的风格分类,直到最后的了然于心,这些内容课本上虽然没有但它却真实存在,有个老师跟我说“长见识了,天天接触流行音乐,却不知道还有‘世界音乐’的概念”,而我知道,这些都源于我的三年研究生专业学习中对音乐人类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的广泛涉猎,得益于独立的思考和理论专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