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16-鱼车出行图
鱼车出行图
东汉。鱼车出行图。汉画像石墓藻井构件。石灰岩。浅浮雕。三角形,底长103、高75、厚18厘米。画面纵47、横95厘米,画面外为三角形宽带边饰,图案左侧三鱼驾车,车舆上前为驭者,后面一位为雨师。
“鱼”作为器物装饰纹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大量发现装饰了鱼纹的陶器。至东汉,“鱼”纹与“车”纹相构,出现在汉代铜镜与画像石中。由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政治性与礼仪性特点,“鱼车”纹自有时代的内涵。
龙与鱼,本是属于同类而不同科的神物。古代神话中龙、鱼又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龙”即“鱼”,“鱼”即“龙”。东汉明帝后,龙成为皇帝独享的代称,九卿以下官员已无使用龙纹的资格。故而,神话中“鱼”、“龙”互化的意义,演变为“年年有余”、“多子多福”的理念,暗喻了社会中下层“鱼跃龙门”的上进意识。所以铜镜与画像石上的“鱼车”纹是“龙车”纹的替代,并非“河伯”出巡的图像学意义。东汉时,“鱼车”纹在铜镜和画像石中已形成统一固定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一种被不同地区的人们认同的人生诉求——“车”是富贵的象征,“鱼”承载了有朝一日跃为“龙”的梦想。
那么鱼车出行图代表什么意义呢?车上的尊者到底是什么人呢?这还要从琴高升仙的故事说起。
刘向《列仙传》记载了琴高和英子坐鲤鱼升仙。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的升仙处称为“乘鱼桥”。刘向是西汉末期人,可见最晚在西汉末年,琴高升仙的故事就已经为当时社会的人们所知晓。
琴高的生升仙故事广为流传,后人在文献中对其升仙过程予以了想象。比如《吴地记》:“乘鱼桥,在交让渎。郡人丁法海与琴高友善,高世不仕,共营东皋织田,时歲大稔,二人共行田畔,忽见一大鲤,鱼长可丈余,一角两足双翼,舞於高田,法海试上鱼背,静然不动,良久遂下。请高等鱼背,乃举翼飞腾,冲天而去。”这段记载对琴高升仙的过程描述得很详细。后来也有关于其他人的乘鱼升仙的记载。比如《太平广记》也记载了张镐之妻乘鱼升仙的故事。不仅文献有记载乘鱼升仙的故事,而且诗句里也有所体现。比如《全唐诗》的“守死待鹤来,皆道乘鱼去”等诗句。这些资料说明了古代社会的人们想死后升仙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