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孙振先副校长撰文纪念王寄舟老师百年诞辰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7-09 浏览次数:186 次

有幸与当代著名版画家、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王寄舟先生同事多年,虽然先生离开我们许多年了,然而先生的音容笑貌、博大胸怀仍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

先生在我市是名人。初识王寄舟先生是在“文革”中的一九六七年。有一天,我经过四中,看到四中门口停着一辆大卡车,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被学生从车下拽上了车,挂上一块大牌子,我看到“王寄舟”这个名字,便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几年后,我分配到四中工作,真正认识了王寄舟先生。一次闲聊,我把刻在脑海中的这一幕说给了王老,然而老人闪烁着慈祥的目光说:他们都是孩子,我能原谅他们,只可惜的是许多资料都丢失了,其中还有丁玲同志签名的《女战士》。我知道在“文革”中批斗王老,抄王老办公室并抢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的大都是王老的一些学生,有的学生现在在美术界也是小有名气的,不知他们对当时的所作所为有何反省?

作为一位艺术家,王老的思想是深邃的。在战争年代,他手中小小的刻刀就是有力的武器,起到打击敌人,鼓舞人民的作用。在和平时期他手中的刻刀依然是一种武器,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歌颂英雄模范人物,鞭挞社会丑恶,依然起到鼓舞人民、团结人民的作用。1986年学校搞校庆时我给王老拍了一张照片,拍照的时候王老说:就把这幅作品当作背景吧。就是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对此如何不泪垂》,这幅作品创作于1985年,那时王老就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了,通过作品唤醒人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老那深邃的目光和永不停止的思维。

记得在八十年代,学校隔壁的教堂恢复了活动。市里有关部门给学校发了一函,请我校派美术教师给教堂里塑像。考虑到王老年事已高,学校让另外两位老师去了,只是要王老指点指点就行了。那时正值盛夏,当我到教堂去看时,王老亲自上阵,三位老师挥汗如雨,都是赤膊。当时塑的是耶稣的立像,形神兼备,可惜这个作品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从中可以看出王老作为艺术家的那种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

王寄舟先生是我国新兴版画的实践者和奠基人。1991年他老人家进京参加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10周年暨新兴版画60周年大会,并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贡献奖”,这是理所当然的。记得他老人家载誉归来时,有一天下着大雪,老人家把获奖证书拿来让我看,当时我非常受感动,我对王老说:这是你应当得到的荣誉,也是我们学校的荣誉。请你把开会的车票拿来学校全部给你报销。王老连声说:谢谢,谢谢,感谢学校对我的关心。

王寄舟先生既是我的同事,又是我的长辈,在平时的工作中给予我许多支持和鼓励。1987年我当了副校长以后,王寄舟先生亲自给我画了一幅画,画面是腊梅和青竹,其中的寓意我是深刻领会的,一直激励着我。2002年春节期间,我和学校其他领导到医院去看望王老,这是我与王老的最后一次相见。

今年是王老诞辰100周年,最近我看到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市文联为纪念王寄舟先生百年诞辰出版的《刀木风骨——王寄舟美术作品集》,深受感染,作为王寄舟先生生前的同事,在王寄舟先生百年诞辰之际,回想起当年工作中的点滴,也算是一种缅怀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