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卫生委员工作制度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中小学校时有发生的恶性校园危机事件,为每一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一直是一线心理教师不断思考和努力实践的目标。长期以来,班级中设有各种各样的班干部,如生活委员、纪律委员、体育委员等,但惟独缺少关乎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委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启动“班级心理卫生委员模式”。
“班级心理卫生委员模式”着力于两个建设:一是学校心理健康的防控,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校心理健康监控体系,目的是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减少校园危机事件,做到提前防范、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二是逐步建立健全辐射到每个班级的学生心理素质拓展体系。通过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优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宗旨:“班级心理卫生委员”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他们可协助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组织群体性心理活动,提高全班、全校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学生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学生中各类精神疾病和变态心理的发生,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出现。
(一)心理卫生委员的产生
每个班级推选一名心理委员(最好每班两名,男女生各一名)。心理委员的产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班主任推荐和认定,二是自荐或他荐并由同学选举产生。对挑选心理卫生委员的具体要求如下:
l.在同学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意识;
3.对心理学感兴趣;
4.为人乐观、开朗,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5.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6.具有责任心和保密意识。
(二)心理卫生委员的职责
l.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维护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不良情况,并及时反馈。
4.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5.协助心理教师建立、管理学生心理档案。
6.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7.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8.探索提高本班学生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的途径和方法。
9.参加心理健康课培训。
10.积极响应朋辈由心理委员组成的互助会的号召与工作。
11.注意工作方法。能够与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
12.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协助心理教师做好其他工作。
(三)班级心理卫生委员的日常工作
1.定期汇报制度。定期向班主任、心理咨询中心、德育处报送本班学生的心理状态,内容包括:
本班学生对心理知识的需求
本班学生的心理动向;
最近发生的心理问题;
对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2.危机事件及时反馈制度。对班级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反馈,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学校的心理小报、团体康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促进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常在班级开展小的心理活动,如小型心理话剧,心理知识宣传等。
4.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改善班风、学风,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5.积极协助配合心理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
6.积极参加由心理卫生委员组成的互助会的活动。
7.积极参加每年一度的“心理健康活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