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师发展规划 >> 正文

2016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小结( 冯铮)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8-20 浏览次数:1835 次

 

                               

•         这项改革的核心是推广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

•         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素质型、体验式、情感化教学体系。

•         其特点是以音乐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

•         音乐新体系的理念“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20167月我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的新体系国培计划,成为了第12期学员,这次培训共有来自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界的375位老师参加,培训时间一周共计48学时,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现在有两种实际倾向使我们脱离这个大众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一个是把学音乐当做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少数人成为音乐精英,一个是象教科学一样把音乐的形式概念作为教学主线、淡化了音乐教育的人文本色。

    一.  让中小学生认识音乐的情感本源

        音乐是重要的美育内容,蔡元培先生说美育是专尚陶养感情之术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抒发情感最有效的手段。古今中外都将音乐看成是人类情感的特殊载体。

        对于普通中小学生来说,应该认识到音乐的本源不是音乐形式,而是音乐形式所内涵的人的情感。但是现在的音乐教学使许多师生认为,音乐只是音响组合的形式,音乐只是艺术表演的技巧,这都消磨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天然兴趣。因为无论技巧还是形式都难以使孩子们感到快乐。

        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丰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让中小学生感到学音乐是件令人快乐的事,从中认识音乐的情感本源,继而潜移默化地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净化心灵的美育作用。

1.音乐是什么?是技巧?是审美?还是情感表达?

 古往今来,对于“音乐是什么”有三种典型的认识:

        最初流行的是情感表达论;

        专业音乐表演者产生之后,表演技巧成为表演者与自发歌唱者的门坎,伴随而生的是艺术技巧论;

        18世纪之后创作与表演分工,才产生了专为创作和评论音乐作品服务的形式审美论。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需要音乐首先不是爱好艺术技巧,也不是需要形式审美。

        他们需要音乐是因为音乐能打动人心,能使人快乐,能让人从中获得美好的精神满足。普通人正是从音乐能满足他们情感需要的角度去认识音乐的。所以音乐的本源是人情感需要的外显。

2.音乐直接发源自人的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个千年前古人发现的由情感产生音乐的具体过程,任何中小学生都能在课堂上通过实践一步步体验出来。

        具体的音乐直接起源于人类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实践活动

        人类情感活动是具体音乐产生的直接源泉。

3.人的情感活动是音乐艺术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自然界最初并不存在乐音体系,是人类按好听的标准,从各种音响中选择和规范之后,才创造了中西方不同的乐音音阶体系。

        音长节奏、和声进行、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都是人们按情绪创造,按好听改造,按满足心理需要发展出来的。

4.音乐活动专业化以后,音乐的发展向两个方向延伸        

        音乐表演向技巧延伸,音乐创作与评论向审美延伸,特别是音乐形式的创作向形式审美延伸。在这两个延伸中也发生了一定的专业异化现象:

        一是专业音乐活动只追求技巧难度,而背离了音乐活动最基本的情感规则——“感人

        二是专业音乐审美中只重审音乐形式美,排斥了音乐活动中的现实美感,使对音乐的评价脱离了音乐对大众的价值。

5.中小学生应从情感本质认识音乐——从最平常的意义认识音乐。

        普通人学习音乐是为了什么?新体系的理念是:为了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美好。对孩子们来说,首先是使他们现在生活得更快乐,也要使他们一生的生活更快乐。

        新体系以情感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基础,让普通学生从情感途径走进音乐。

        音乐是靠打动心灵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音乐教学应该,也只有通过使音乐打动心灵的途径去实现教育目标。表情、唤情、传情是音乐的基本价值,在这个基本功能之上,音乐才能有教化、娱乐、鼓动和审美的功能。

        声情并茂地唱、奏能更好地表情、动情、抒情,更强烈地打动人心,所以在让学生学会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还需要兼顾音乐技巧的训练与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  让中小学生掌握好“表达情感的语言”

        音乐是目前人类最适于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表达直接,体验特殊,形式丰富。

        学会音乐的语言能大大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有助于他们情感的成熟与发展。

需要情感语言。音乐是中小学全面教育有效的情感语言。

        让学生掌握音乐情感语言有三种境界:

一是用音乐自我表达情感

——歌唱为先。

二是用音乐相互交流情感

——学会聆听。

三是用音乐在内心呈现情感

——学会内心音乐表象活动。

三.  让学校音乐教育回归音乐情感教育的本源  

        古今中外的音乐教育都源于情感教育。亚里斯多德提出音乐的根本力量是教育。音乐是影响品格和灵魂的力量,音乐教育能用快乐的方式使青少年爱憎分明。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对灵魂灌输节律与谐和,因为节律与谐和能使人的心灵保持平衡。

        音乐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合众,构建人们共同的情感基础和社会情绪。孔夫子认为,要让社会有序,需要立于礼,兴于诗,成于乐。儒家的音乐教育首推音乐教化。

        当今社会物质享受充分发展,人的情感世界充满困惑,更需要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情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情感教育应有明确的方向,就是有利于社会大众,有利于学生自己,尤其是要有利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和个人的情感发展。所谓非功利的标准是不适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经历了三次高潮。这三次音教改革对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当前的学校音乐教育需要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新体系音乐教学选择了一种回归音乐本源的教学,共有三个层次:

        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享受音乐愉悦,激发音乐兴趣,在快乐健康生活中培养自主音乐需要。

        让学生掌握音乐实践能力。学会用音乐作品表达与交流情感,学会从音乐作品感悟与激发情感,学会即兴音乐创作表现和体验情感。

        用审美的态度来体验音乐、创造音乐。

这次培训受益匪浅,音乐学院的老师传授和推广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是综合了开发自主音乐需要、立足音乐情感体验、培养音乐实践能力、拓宽音乐文化理解的素质型大众化音乐教育新体系。它既是引进国际学校音乐教育先进体系的结果,也是总结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结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