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新凌“学讲”升格课堂论坛发言稿
学讲升格且行且远
——学讲升格课堂活动思想汇报
德扑圈官网约局_德扑圈苹果最新下载_德扑圈官方ios下载聂新凌
自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以来,为进一步扩大“学讲方式”覆盖面、拓展研究深度,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学讲方式”研究课,课后本学科成员进行“教学切片式研究”,在研讨的基础上优化课堂设计,再次开设同题研究课,谓之“升格课堂”。
2015年5月13日,我开设了高中思想政治课首轮升格课。现与大家分享一二。
一、挖掘教材、找准问题、各个击破
为此我在升格课堂的演练中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落实教材内容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本框题内容从回顾我国近代历史开始,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基于此,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既使学生经过学习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思想上的洗礼进而完成精神上的升华:相信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共产党,实现教材知识性和思想性在学生身上的完美统一。
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重点呢?教材对当时历史的描述较抽象,如何还原历史,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样水到渠成地得出,怎样才能摆脱喊口号、唱赞歌式的一味灌输?这是我在本课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和学习,我决定用视频还原历史,用事实得出结论。经过网上检索、观看、比较,最后决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视频重新编辑成四分钟的视频还原历史。布置学生搜集素材展示十二五计划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课堂上望着同学们的专注眼神、听着他们的分析见解,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思想的起伏。展示十二五计划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时,同学们在自己的题板上创意描绘、声情并茂,那份自豪与兴奋在他们的脸庞辉映,自然而然地用事实推导出了结论。在完成知识目标上,坚持学讲教学,通过先学题纲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先学,在先学检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疑难问题。
2、解决教学设计完整性和可行性的协调
学讲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温故知新、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查反馈,小结反思等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而不必拘泥于教学环节的面面俱到。本节课设计了自主先学、先学检查、答疑解惑、小组讨论、交流展示等教学环节。加入先学检查环节,既可以检查学生自主先学的学习效果,又可以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供依据。教师通过对先学问题的设计可以比较全面地发现学生新知与旧知之间融会贯通的问题,与不觉间实现了温故知新。
学讲教学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注意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反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引导启发,激发学生思维,挖掘生成性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是能与学生生活实际贴合的活动完全可以开展得很好。比如布置学生搜集素材展示十二五计划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学生活动的开展就比较成功。因此在教学中选取的材料应尽量是与书本知识点相对应的,布置学生的任务以能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为原则,使每段材料都能体现知识点,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又能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中有感可想、有话可说,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要实现教学设计的完整性与可行性相协调。
3、实现学生知识已然性和未然性的自然承接
本课内容的学习,要求教师处理好学生知识的已然性和未然性的自然承接。教师备课时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不仅要了解学生总体情况,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别。根据他们现有的水平和能力,来设计探究问题,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面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则进行详细的介绍,并配以相同难度的练习加以巩固。
所以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必要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澄清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区别,而不是作为简单的介绍性知识告诉学生。同时又不能把知识挖掘的过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学讲方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教学观,注重过程性,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展开叙述和探究,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同时注重开放性,给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的自然承接。
二、团队合作、个人努力、相得益彰
万众一心,其力断金。团队合作彰显集体智慧,弥补个人缺陷。集团队之力,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引领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高效的课堂。教师个人思想素养的深度,综合素质的张力,教学业务的实力,课堂表现的魅力无疑会左右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学讲升格课真是要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高效课堂。
四十分钟的授课“一晃而过”,然而它所承载的又是教师多少个“四十分钟”的知识凝聚,又是教师多少个“四十分钟”的思考展示。一堂课的得失无法企及教师反思的全貌,让我们在教师思考,教学改革的路上且行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