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变动处见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24 浏览次数:10 次
新教材变动处见
第一课【教材 P8-10】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
加快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
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
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
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
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不
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
织形式。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
巩固和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
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教材 P12 第一段未变,以下为 P12 第二段-13】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培育更多充满活力
的市场主体,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
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贯彻落实包括市场准入、
企业融资等在内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
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要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弘扬企业
家精神,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坚持爱国敬业,坚持
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坚持回报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必须坚持和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课【教材 P18】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
充分发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
的
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提
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必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像体育竞赛离不开竞赛规则一样,
良好的市场运行需要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来维护。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
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
建设
高标准市场体系
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
当干预。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
接受社会监督。
【教材 P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第 3 点、第 4 点
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
化的本质要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得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既能调动劳动者和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提高,
又能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
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通
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发挥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
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促进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
。
【教材 P24 最上面“探究与分享”全变】
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疫情冲击等接踵而来的严
峻挑战,为了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国政府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教育科技、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等重点领域
得到有力保障;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彻底完成营改增任务、取消营业税;用好降准、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
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教材 P24 最下面“相关链接”全变】
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
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
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教材 P25】
我们要
构建高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第二课综合探究【教材 P30“理论评析”】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资
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达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
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目标。要坚决破除制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
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
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要激发企业活力。
企业活力是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之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各种所有制企业都具有
勃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激发企业活力,企业内部要合理分配收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要建立和健全权责清
晰、分工明确、有效沟通、反应及时、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要培育有利于激发和保持活力的企业文化。激发
企业活力,企业外部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还要通过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投
资积极性。
要健全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教材第二单元彩页导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高质量发展
;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
现代化建设
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何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新发展
理念?如何
推动高质量发展
?如何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怎样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探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
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中的有关问题;有助于我们增
强社会责任感
和担当意识
,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提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
第三课【教材 P32 引言】
要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需要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要全面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要推动
高质量发展
,必须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
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
念到底“新”在何处?
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们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会明白这些看似抽象的理论原来与我们
每个人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
【P32-38 变化较多】
第三课 第 1 课时 贯彻新发展理念
目题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就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依靠人民,
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
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
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
彰显了人
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
,确立了
贯彻
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目题 2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就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
创新是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
发展,
就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协调是
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坚持
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是
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
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
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
像保护眼睛
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
坚定不移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
民族永续发展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中国式现代化
。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推
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
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
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
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
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
【P38-43 全新】
第三课 第 2 课时 推动高质量发展
目题
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
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链接
经济增长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单纯的经济增长
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等。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
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这不只是一
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
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相关链接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
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
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
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
发展的要求。
目题 2
构建新发展格局
探究与分享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
荡频发,以强大国内市场对冲和化解外部冲击与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具有现实紧迫性。同时,我国已经形成拥有 14
亿多人口、4 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人力资源、区域格局等方面具
有巨大发展优势和潜力,近年来我国经济内循环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进一步搜集材料,分析畅通国内大循环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决不
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
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
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关链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
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
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推动高质
量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
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
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相关链接
◆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
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
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
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成
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探究与分享
针对某市郊区的乡村经济发展,专家建议农户搞多种经营,不仅要搞好农作物种植(第一产业),
而且要进行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还要推动农产品销售和农业观光(第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
产品附加值,打造“品牌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专
家的建议在当地引起了极大反响。
结合材料,说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联系实际,为发展特色乡村经济提出具体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
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
牢端在自己手中。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
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
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总之,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
变化较多【教材 P47-49】
第四课第 1 课时 目题 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
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
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初次分配方面,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
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
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在再分配方面,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
公益慈善事业。
变化较多【教材 P49-P55】
第四课第 2 课时
我国的社会保障
目题 1
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
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
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日益
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社会保障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发挥民生保障安全网作用
。
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发挥收入分配调节器作用
,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
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共济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推动社会
持续健康发展。
上一条: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