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徐州市第三十六中学 石磊
一、本书介绍
《教育的目的》由怀特海所著,本书由一系列演讲组成,表达了一个核心观念,那就是“学生是充满活力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这个核心观念在第一章“教育的目的”中阐述得最为充分。第二、三章则针对学生精神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论述教育应当因时制宜。第四章到第八章分别讨论了技术教育、古典教育、数学教育、大学教育,这些讨论既提纲挈领,又细致入微。本书的最后三章的讨论则表现了怀特海这位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对探究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做出的超越学科界限的思考。
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因此在所有的章节中,都将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老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
书中指出,既然生命是一个整体,孩子们所学习的课程科目也应当是一个整体。要根据心灵成长的特点,因时制宜地安排课程,既能赋予学生思考的自由,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养成了自律的习惯,“唯一真正重要的纪律是自律,而要养成自律,必须让儿童拥有广泛的自由”。教育无疑是一门需要悉心研究的艺术,必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这本由一个英国人写的书,读了之后,感到它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书中讨论的问题对中国人非常有针对性。可见世界的历史有其共同性。在现代条件下,“不重视智力教育的民族注定会失败”。希望这振聋发聩的声音能够引起我们的反思,对我们的教育有所裨益。
二、主要观点、精彩论述
怀特海反对训练儿童思维活动时被“呆滞的思想”(inert idea)所束缚,即“那些仅仅被大脑所接受却没有经过实践或验证,或与其他东西进行融会贯通的知识”。因为,“就教育而言,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每一次对人类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知识革命,都是一次对陈腐呆滞思想的一种反抗。但是,由于对人类心理的可悲的忽视,某些所谓的教育制度又重新用呆滞的思想来蒙蔽人们的眼睛。”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当有害的。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
怀特海认为,“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他会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27此时儿童处于“浪漫阶段”(romance),“浪漫的情感,主要表现为一种兴奋,这种兴奋是从从我们所接触的单纯的事实——由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而带来的。”(感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有助于他发现世界,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源泉。)
教育的成就取决于对诸多可变因素的精妙的调整,因为我们是在与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与没有生命的物质打交道。
教育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借助于树木来认识树林。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缺乏对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征的认识是我们的教育呆板无效的主要原因。
我们应该坚决摈弃这样的观念:在教育中设定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目标。
孩子在青春期的浪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他将来的生活如何被理想和想象所塑造和丰富。
“教育是教人们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在教育这个领域,和其他人和领域一样,宽广的享乐之路,往往通往一个糟糕的结局。”(感悟:这充分说明教育具有专业性,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并有一定悟性和修养的人才能从事的,因此要敬畏教育,敬重教师。)
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你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有用的。你所需要的那些细节的知识就像头顶上的太阳和月亮一样,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你偶尔需要的,都能在任何参考文献里找到答案。
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
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
快乐是激发生命力的一种正常而健康的方式。
我们应该寻求一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令人愉快,让人在自身的快乐中去追求并安排个性的发展。
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不加区别的严格的训练使心智迟钝,反而实现不了自身的目标。(感悟:题海训练就是“不加区别的严格的训练”,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也就是说,在于智慧。
一切取决于谁拥有知识以及他用知识做什么。给个性增添价值的是这样的一种知识,它经过处理,可以改进直接经验的各个方面。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不加区别的严格的训练使心智迟钝,反而实现不了自身的目标。
青年人生来渴望发展,渴望冲动,厌恶乏味的强迫性的知识训练。训练,当它进行的时候,应该满足一种对智慧的自然的渴望,因为这种智慧给原始的经验增添了价值。
在教师的意识里,孩子们是被送到望远镜前来观察星星的;在儿童的心目中,教师给了他璀璨星空的自由通路。
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训练是自我训练——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有自由才能获得。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完全解决。
不能让知识僵化,而要让知识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感悟:要让知识活泼起来,不仅仅是让知识展现形式和教学过程变得有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性”,即帮助下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和世界。然而,“知识习题化,习题知识化”的教学让知识变得枯燥无趣,让教育成灌输和训练。)
教师成功的秘诀是:他十分清楚学生需要精确学习的知识范围,他不让学生记住一些不相关的次要的知识。
成功的秘诀就是速度,速度的秘诀是专注。
教育应该在研究中开始,在研究中结束。
除非学生能够持续不断地被兴趣所激发,不断地获得某些技能,不断地为成功所激励,否则他们永远不会进步,而且注定会失去信心。
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教师有双重作用。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使学生产生共鸣而激发出热情;同时创造出具有更广泛的知识、更坚定的目标的环境。
教育绝不是往行李箱里塞满物品的过程。这样的比喻不完全恰当。当然,教育是一个完全具有自身特点的过程。与这个过程最相似的是生物有机体吸收食物的过程。众所周知,在适当的环境下,美味可口的食物对健康是多么地必要。当你把你的靴子放进行李箱,它们会一直在那里,直到你把他们拿出来的那一刻;但是,当你给孩子喂错了食物的话,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感悟: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把食物给需要的人,并且让他自己选择和吸收。)
根本的动力,是对价值的认可,是对重要性的认知,无论在科学、道德还是宗教领域,概莫如此。让个性和超越自我的东西融合,需要各种形式的疑惑、好奇、尊敬、或崇拜,以及各种形式的强烈欲望。对价值的认可会给生命增添难以置信的力量;没有它,生活将回复到较低层次的被动状态。
在教育中要享受自由的权利,必然包含了这样一个结果:必须注重健全的个性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艺术的全面繁荣是国家通往文明之路的首要行动。
工作应该充满智慧和道德的想象,因而能够克服工作带来的所谓的枯燥乏味和劳累痛苦,使工作成为一种乐趣。
要取得令人赞叹的成果,只有一种方法——而且是唯一的方法——那就是——培养出享受工作的工人、科技人员和雇主。一个疲于奔命、厌倦无奈的工人,无论他多么地手巧,能生产出大量一流的产品吗?
无论在传说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有一个诅咒落在人类的身上:如果想生活下去,就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但是,理性和道德的直觉——觉察到了——在这苦难中——蕴含了人类进步的基础。(感悟:幸福与苦难、辛勤、磨砺等并不是绝对的冲突的,而幸福往往蕴含在苦难之中。)
有创造天赋的人才进行充满活力的工作时,需要愉快的精神活动作为一种条件。
现代发明增多,其基础是科学,而科学几乎完全是愉快的智力探究的产物。
科学工作者学习知识是为了满足他发现世界的愿望。他不是为了解而去发现,而是为了发现而去了解。艺术和科学给辛苦劳作带来愉悦,这是成功实现目标所带来的快乐。同样,艺术家和科学家也享受着这种快乐。
没有自由的技术教育不可能完美,没有技术的自由教育不可能令人满意。也就是说,所有的教育都是同时传授技术和智慧。用更通俗的话来说,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既能充分了解,又能善于行动。
我始终信奉这样一条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
如果你想了解什么东西,那么亲自动手,这是一个可靠的原则。你的才能富有活力,你的思维栩栩如生。你的概念获得了现实感,这种现实感来自于你亲眼目睹了这些概念和原理的适用范围。
在所有的教育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平庸陈旧。如果我们把技术教育看作是吸引孩子、向他们传授一门高度专业化的手工技能的制度的话,那么技术教育注定要失败。
怀特海认为,大学“最大的错误就在于——根据署名发表的作品来衡量一位教师的价值。但是,目前就出现了陷入这种错误泥淖的趋势;有必要坚决反对主管当局有损效率又对无私热情不公正的态度。”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轻人和老年人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大学传授知识,但是它是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传授。
充满想象力的探索将会点燃令人激动的气氛,这种气氛会带动知识的变化。事实不再是赤裸裸的事实,它被赋予了各种可能性;也不再是记忆的负担:它像诗人一样活跃我们的梦想,像建筑师一样构筑我们的目标。
想象力不能脱离事实,它是阐明事实的一种充满创造力的方式。它使人们在面对新世界时候,能够构筑出一个充满智慧的视角,并通过展示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保持生命的热情。
年轻人是充满想象力的,如果这种想象力通过训练来进行加强的话,这种想象力的能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终生。
大学的责任就是——把想象力和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
你必须自由地进行思考,不管是对是错,自由地去欣赏未被危险因素干扰的大千世界的斑斓色彩。
大学组织的全部艺术,就在于供应一支用想象力点燃学问的教师队伍。这是大学教育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
想象力和知识的融合通常需要一些闲暇,需要摆脱束缚之后的自由,需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需要各种不同的经历,需要其他智者不同观点和不同才识的激发。还需要强烈的求知欲以及自信心,这种自信心是由周围社会在获得知识进步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产生的自豪感。
教育是对于生活探险的训练,研究是智力的探险;大学应该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共同分享探险的理想之地。
大学是把各种进步活动进行融合、并使之成为有效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的主要媒介。
三、对自己的启发
虽然是一本演讲论文集,文字本身并没有正式学术论文那么高深,但所涉及的主题之大让你在佩服他的高度的凝练能力。
比如我们知道,同样一本书在一个人的不同阶段给人的感受是如此不同。这就是学习顺序的问题。怀特海先生对有关学习顺序的思考非常细致。他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并给出了应该怎么去学习的顺序。
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有了一定人生阅历,才能体会他的美好,有些东西的精妙在于露一藏十,如果我们只看到露在外面的那部分,难免会读不懂。比如我们学习数学,一般总会选择先学加减,再学乘除,如果一上来就学习乘除,可能结果就是看不懂进而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也许若干时日之后,学习了加减法,这时反过来看乘除法似乎也不是那么难,而且用起来还是如此方便,会重新学习并使用它。但即便如此,我们失去了第一次学习乘除法的时间,同时我们很可能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花时间消解第一次学习时产生的负面情绪。
这本书还谈及了我的另一个困惑。学习应该有梯度,但「梯度」这个词在我国往往理解为由易到难,对此我也未作多想,觉得道理上也应该如此。但怀特海先生认为「有些最难学的东西必须先学,因为人的先天秉性规定如此,也因为这些本领对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给出两个让我无法反驳的例子: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学习口语,这比之后学习的很多东西都要难得多;我们学习代数原理也要比微分学早(事实上有些人根本就不会去学微分学),而代数原理着实比微分学难得多。所以他给出了一个他认为合理的安排学习顺序的准则:必要优先原则。
怀特海强调,在智力发展的周期之中,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都是自始至终普遍存在的。但是,这三个阶段会交替居于主导地位,而且正是这样的交替循环形成了智力发展的各个周期。
我对这三个阶段的划分和阐述非常认同。我认为在整个儿童时期应该是一种宽泛的、自由的学习生活,初中和高中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系统的深度的学习,而大学的学习应该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融合运用,综合使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个创新想象。正如怀特海论述的那样,在教育的浪漫阶段应该侧重于自由这一维度,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去观察、去行动。假如与此相悖,在学生的智力成长需要自由的时候,予以精确阶段才可以施加的规训,这就势必会造成思维发展的阻碍,形成思维的僵化。
怀特海指出“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不加区别的严格的训练使心智迟钝,反而实现不了自身的目标。”“人的心性拒绝接受这种方式塞进来的知识。青年人生来渴望发展,渴望冲动,厌恶乏味的强迫性的知识训练。”“这个十分必要的发展阶段常常被过度地延长,其结果就是生产出了大量的书呆子。”当我反复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联系我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被过早地进行过分严格训练伤害的孩子还真是不少。想到这里我感到非常心痛,多少生气勃勃的学生,被心怀善意却不懂教育的父母、老师训练成了书呆子,扼杀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封住了孩子智慧的产生。如果为了学习知识而采用过分严厉的规训,在教育中是相当有害的。
愿陪伴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都能读到《教育的目的》,并且思考教育的目的,不断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育要慎之又慎,因为它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