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发展 >> 课程建设 >> 正文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反思 窦月玲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3-09-23 浏览次数:318 次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反思

窦月玲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起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总体上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内在的高度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是指导人生观、价值观研究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框讲述世界的状态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总特征。这个问题是辩证法部分的逻辑起点,也是本课内容的逻辑出发点。第一框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的教学的重点;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两种观点似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对于初学者来说就成为难点了。

教学中,要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来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忆旧知

1.辩证唯物论三个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个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

★自己学——阅读教材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有哪些特征,各自要求是什么?

★一起做——合作探究

1.在古代以骑兵为主的冷兵器时期,由于一枚钉子而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

(提示: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铁蹄;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元帅;伤了一位元帅,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2.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教别人——智慧分享

请同学们讲一个和“联系”有关的案例。(小组内交流,推选一名代表在班内交流)

★固新知——本框心得

1.知识方面:(提示:联系的含义及特征)

2.生活方面:(提示:生活中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学以致用:

全国卷第23题)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在喝啤酒时,将鸡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试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能穿越液态氮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动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

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

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轻松一刻

米的妈妈是谁?(花,因为花生米。)

米的爸爸是谁?(蝶,因为蝶恋花。)

米的外婆是谁?(妙笔,因为妙笔生花。)

米的外公是谁?(苞米花,因为又抱过米,又抱过花。)

(笑后思考:这是一种什么联系?主观臆造的联系,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从教学的环节看,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既有证面的分析说明,也有反面论证;既有教师的引导,也有学生的展示;既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有人机互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很好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节课都以具体、鲜明的事例、材料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相关的理论。

各小组的同学,通过他们的主动参与,对某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学会了同学间的团结与合作,拓展了知识面,了解到许多课外的知识,学会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在本节课中,运用归纳法的地方较多,而演绎法用的较少,教学高度略显不足;再一点我认为就是课堂反馈落实的地方,学生有练习,但点评不够。

总之,在教学设计上,要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积极性,学会资源共享,互相合作,以期实现师生知识共享、心灵共鸣、睿智共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