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师发展规划 >> 正文

构建生活化课堂,赋予化学生活意义——参加2016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观摩活动感悟(刘燕)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16-11-16 浏览次数:346 次

             

1012-14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常州市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隆重举办的2016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秀课评比暨观摩活动。工作伊始,能有机会参加这种大型且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我十分感谢校领导以及各位老师给予的全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这次为期3天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市9名教师的优秀课堂风采,这些教师散发出的个性魅力,课堂呈现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这次优秀课评比由全省13个市共27名教师参赛者参加,共有三个课题,分别是“钠的性质及应用”,“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受时间的影响,我很遗憾,所有教师的课堂风采未能全部领略。

这次活动,我所听的每节课都给我了很深刻的印象,其中“钠的性质及应用”课题,我最喜欢的一节课来自南通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良好的课堂导入对一节课的成败至关重要。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该老师的课堂导入十分新颖有趣,同时也贴近生活。可见成功的课堂情境导入十分重要。

听完“化学平衡”,我真的被震撼了,我观摩的三名教师,每个老师的课题设计都十分巧妙,课件合理精致,更重要的是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并且呈现了“学好化学,学会生活”的课程理念。她们把书本上的实验加以改编,不仅易操作,而且学生很容易从现象得出结论,有利于课堂教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靖江高级中学的马云云教师,她将书本上的喷泉实验进行改造,学生自己就可以动手操作,这一改造后的喷泉实验也引起了来自北京大学严宣申教授的关注,他在后来的讲座中提到了这个课堂亮点,表示深受感动。整节课,马老师共设计了六个精巧的小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现象,并从现象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辅助作用,整节课的设计理念十分贴近新课改的标准。

最后一个课题“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性比较强的课,但是来自常州市第一中学的都承峰老师,仍能够充分联系生活,设计了四个小实验:(1)摸一摸海盐和食盐颗粒;(2)将磁铁靠近,感受磁铁间的磁力;(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靠近纸屑;(4)小魔术——挤压溶液袋,暖宝宝发热。都老师的课堂设计有序,实验丰富,语言幽默,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一个小魔术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对于我们二中的学生尤为重要。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升入高二,很少的学生会选择化学,所以高一阶段,很多学生已然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只有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学生才能有一颗想学化学的心,老师在课堂上才能更好的教学。

那如何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呢,“构建生活化课堂,赋予化学生活意义”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时需要把研究的问题背景放到他们生活的环境中,即教学就从狭窄的课堂延伸到了社会。《辅仁学刊》中,列出了以下几点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策略,我认为这些不仅对我们化学学科适用,对其他学科或许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课堂“导入”生活化:我们可以从生活实际导入,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科学故事或者社会热点话题导入。(2)课堂“探索”生活化:密切联系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教师还可以运用各种媒体,辅助探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逐层探究。(3)课堂“训练”生活化:精心设计生活化的例题习题,及时巩固知识点。(4)课堂“延伸”生活化:教学不只是在课堂上,校外才是更大的课堂,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更开阔、更开放的空间里自由探索,使课堂向社会延伸。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受鼓舞,反思自己的课堂,不足之处很多,进步空间很大。因此,我决心慢慢积累经验,贴近生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争取上好每一节课,做一名不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灌输与传授,而是一名能够启迪学生化学思维的好教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