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教师发展规划 >> 正文

“中国好课堂”的价值追寻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05-04 浏览次数:245 次

“中国好课堂”的价值追寻

——在“中国好课堂”启动仪式暨常熟市课堂教学展示会上的讲话

胡金波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在“桃花落尽菜花黄,招引蜂蝶伴舞忙”的美好时节,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学校文化分会承办的“中国好课堂”启动仪式,今天在“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丽常熟隆重举行,并将现场观摩常熟市课堂教学展示,这必将对深化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值得祝贺,值得期许。

“中国好课堂”是有意义、有效率、有活力、有韵律、有追求的“真实课堂”。它是扎根中国大地,吸取人类营养,伴随时代步伐,面向美好未来,走进学生心灵,充满着爱、体现着情、洋溢着乐,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受益终身、难以忘却的课堂。“中国好课堂”有以下鲜明的标识:

首先,“中国好课堂”是促进“心灵转向”的课堂。古希腊思想家、教育家柏拉图认为教育的“人化”和“人化”的教育应践行促进“心灵的转向”的使命,让心灵转向“仁爱”、转身“善良”、转身“智慧”。“仁爱”是课堂的底色。这是因为“爱把生命提升到真正存在的境界”、“爱是美的证人”、“爱在与爱的交往中而成为自己”。课堂只有绘好仁爱的底色,方可精神饱满、精益求精、精彩纷呈。善良是对生命、生活、生态的敬畏。她既是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也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雨果把“善良”誉为“太阳”,罗曼.罗兰视“善良”为“灵魂最美的音乐”。之所以泰戈尔一句“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的至理名言,让人荡气回肠、感心动耳,是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智慧是理性的提升。说文解字,每日求知为智,心灵丰满为慧。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体现在“知识即美德”、“知识就是力量”;见识是智慧的升华,体现在能够将“外在的偶然化成内在的必然”;胆识是智慧的行动,体现在“思想力量”与“实践力量”的统一;共识是智慧的完美,体现在“智者明法,慧者通道”。

其次,“中国好课堂”是滋润“生长”的课堂。如果说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话,那么课堂就是滋润“生长”的圣地、呵护“生长”的殿堂。在课堂这块圣地上、在这个殿堂中,“生长”呈现出四种状态:一是春风化雨般的自然成长。“教育是等待的艺术”。自然成长要求教育者善于聆学生内在时钟自然的、伟大的嘀嗒之声,让学生顺应天性,静静地、专注地、有节奏地、慢慢地生长,呈现出“自然历史的过程”的精彩,不求立竿见影,勿行拔苗助长。二是春色撩人般的自己成长。生长是自己的事情,既不可复制,也不可替代。教育的崇高在于通过自我教育促进自己成长。雅斯贝尔热情讴歌“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生长”,“教育者的终极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三是春诵夏弦般的自由成长。自由成长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课堂的使命是发现学生、解放学生、激励学生和发展学生,引领学生进入西塞罗所期待的“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的状态。四是春笋怒发般的自觉成长。自觉成长的课堂是将“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那虔诚的宗教性”的烙印深深地打在学生的心上,收获“宗教性的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谆谆教导受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和崇敬感”的果实,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对国家民族人类有更大贡献的自己。

再次,“中国好课堂”是“点燃火焰”的课堂。“经院式的课堂”是缺乏生气的课堂,它的弊端在于“人们把自己的思想归属于一个可以栖身其中的观念体系,而泯灭自己鲜活的个性”。“师徒式的课堂”是缺乏活力的课堂,它“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权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学生对教师的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苏格拉底式的课堂”强调师生平等、“精神助产”、“整个精神得到生长”,践行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不断地向学生提问;课堂的使命就是把学生心中的太阳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努力。因此,“中国好课堂”是以“中庸” 的价值取向“点燃火焰”,真正体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以“可能”的不懈追求“点燃火焰”,真正体现“教育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是以“合适”的现实关怀,真正体现“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四,“中国好课堂”是提供“外在自由”的课堂。爱因斯坦认为:“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保留着两种特质,一种是神圣的好奇心,一种是内在的自由。”实践告诉我们:由好奇引发的学习动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标引发的动力更持久、更有力,过程导向的努力比结果导向的努力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因而,爱因斯坦强调这“两种特质”要靠“外在的自由来保证”。何为“外在的自由”,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解读为“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宽松的环境”就是去功利化,让课堂“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就是去标签化,让课堂就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就是去标准化,让课堂激发学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中国好课堂”展现了教育自身的魅力,功在当下,利在长远;打造“中国好课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必须立足中国大地,遵循“中国好课堂“建设的一般逻辑。

一是不忘“中国好课堂”是始于教师、终于学生。课堂不是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也不仅仅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探索,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开发。教师因如诗而韵味长存、因如画而清新高雅、因如松而正直伟岸、因如碑而坚实高大,她以“春风风人,春雨雨人”的亲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打开学生心扉,哺育学生成长。教师的有效教学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体现在学生的掌声、笑声、质疑声之中。

二是不忘“中国好课堂”是始于立德、终于树人。课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而“新人”在于“明明德”、“止于至善”。康德强调人的目的就是“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由此推导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真正意义上的人就如同明代思想家吕新吾在《呻吟语》中所言:“居人之上者兼备‘深沉厚重、磊落豪雄、聪明才辩’”,即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因此,“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科学获知的一个部分”,课堂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俱进、全面发展。

三是不忘“中国好课堂”是始于学会、终于会学。古人曰:“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可解一生之需”。达尔文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深层意蕴是“学是为了达到会学”,其价值就如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所说:“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只有既关注学会,更关注会学的课堂教学,才具有永续的生命。

四是不忘“中国好课堂”是始于兴趣、终于刻苦。“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境界,就会自觉地行走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的大道上,就会自觉地回应“找到答案的根本意义是为了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面对不可知未来带来的挑战,比学会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

五是不忘“中国好课堂”是始于有形、终于无形。课堂既是有形的物理空间,传递着教育的使命和价值;也是无形的精神空间,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潜移默化之中,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呼应充分发展的期待;在耳濡目染之中,守住“有教无类”的底线,突出“因材施教”的导向;在润物无声之中,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社会责任、幸福人生的教育;在心领神会之中,追求思想自由、制度文明,养育人文情怀、享有尊严。由此,从关爱学生身心、关注生命发展出发,构建生命勃发的课堂;从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共融环境出发,构建生态和谐的课堂;从依托课堂情景、联系实际生活出发,构建生活丰富的课堂;从突出学生主体、注重体验参与出发、引导探究学习,构建生本荡漾的课堂,真正地唤起生命的觉醒、自我的觉醒和灵魂的觉醒。

六是不忘“中国好课堂”是始于知识、终于审美。“云想衣裳花想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之识,皆需育之”。“美是教育的本质之一”,美育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而审美是立人之本,审美是立于学生成长、寓于全面、伴于终身、隐于具体学科、显于艺术的教育,王国维把孔子“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的思想解读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每一门课程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课程所展示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

“中国好课堂”承载着中国教育人的梦想,体现着中国教育人的价值。“中国好课堂”呼唤着一代又一代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的热爱课堂教学、献身课堂教学、建树课堂教学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的成批涌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建设“中国好课堂”作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关闭